熱評:高校的大門可以為偏才奇才怪才敞開
2009-10-19 10:37:18紅網文章作者:吳敏
2010年起偏才怪才可破格被川大錄取,還可以有專門的導師為其量身定做一套學習方案。繼在本科畢業(yè)論文上動刀改革后,昨日,四川大學又出臺一系列措施,改革原有的本科培養(yǎng)機制,增加了不少激活學生個性特長的環(huán)節(jié)。根據《四川大學構建研究型大學本科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方案》,為充分發(fā)揮和挖掘具有特殊興趣和特殊專長學生(以下簡稱“雙特生”)的潛能,特對“雙特生”的培養(yǎng)作了詳細要求和規(guī)劃。為此,川大還將設立“雙特生”培養(yǎng)專項基金,首批投入500萬元。所有選拔和準備工作也將于今年開始,這意味著,2010年高考中就可能有學生因為某種特殊才能而被川大破格錄取了。(《成都晚報》2009年10月17日)
奇才,亦作“奇材”。才能非常之人;才能出眾之人,“奇材,非常之材。”這說明奇才就是擁有一技之長或者說如果經過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就會成大氣候的人。四川大學鐘情奇才怪才,并將厚愛他們,就是看中奇才們的“非常之材”。對此四川大學已經預先料想會有人咬文嚼字,鉆政策的空子,所以還特意對這幾個名詞做出了解釋和規(guī)定。
對這些“奇才”、“偏才”和“怪才”,四川大學給予了一個新名詞定義——“雙特生”。在16日出爐的《實施辦法》第一條中,對“雙特生”這樣認定:是指在某一學科領域有特殊興趣、愛好和特殊專長、潛質,或者在某一學科領域開始嶄露頭角或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或者對一些冷僻、人才稀缺的學科領域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有一定的獨到見解的“奇才”、“偏才”和“怪才”。
說到奇才怪才,就會令人想到錢鐘書、韓寒、蔣方舟、張亞超、金濤等這些有才人。他們中有文學大家,有文學青年,有爭議頗多的美少女作家,有圍棋神童,有見義勇為好少年……角色紛繁多樣。因為成績不理想或者偏科嚴重,一開始他們都被教育壁壘阻擋,可最終他們還是被大學破格錄取了,拿到了進入大學的入場券,后來在自己的領域都各有突出貢獻或杰出成就。他們是慶幸的,因為他們被伯樂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一技之長”有了用武之地。
然而幸運的人畢竟還是少數(shù),不幸的人卻有各自的不行。筆者認識一個教授,是從事中國地方戲曲研究的,可以說在這方面來說算得上是一個專家,但是有一件事一直困惑著他,他已經連續(xù)三年報考博士,可是一一落榜,原因是英語不好。更為遺憾的是,通過這三次的奮斗后沒有成功,他發(fā)誓再也不考了。這事聽起來有些可笑,但是筆者對此十分的痛心,為什么一個搞中國地方戲曲研究的人非得通過英語考試。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教授在某一方面是非常出色的“奇才”,但是就是因為有某些人為設置但又很機械化的門檻擺著面前,導致最后的這種結果,這事何等的悲哀!
四川大學招生奇才怪才,并成立專門的基金會,透露出一個信息:大學之門可以為這些奇才怪才敞開,無論這些奇才怪才的能力是天生就有還是后天鍛造的,都是值得去培養(yǎng)提升的。這是一種公平的競爭原則,我們也需要這些人發(fā)揮自己的獨特才能,奉獻于社會。
有人說,國外一些名校,比如哈佛、耶魯錄取學生最看重的還是綜合素質。學生中學時的成績、參加各項活動的表現(xiàn)、特長、教師的推薦信等都是大學錄取可參考的因素。世界一流名校同樣不會把精力放在吸收“怪才”身上,“偏才”不是他們的選擇方向。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片面的看法,不錯大學教育貴在“大”字,但在大而全的正常渠道下,依然可以開辟一條供奇才偏才的培養(yǎng)之路,人盡其才。
鄧小平同志就曾明確指出:在人才的問題上,要特別強調一下,必須打破常規(guī)去發(fā)現(xiàn),選拔和培養(yǎng)杰出的人才。二十一世紀人才最重要已經成為一種共識,誰擁有了人才,誰就能搶占制高點。可是什么是人才呢?能讀書寫字?能背會念?都不是,這些只是一個人所具備的基本能力罷了,是所謂的“通才”。目前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人往往是屬于這一類型的,真正在某一方面特別出眾的人才不是很多。四川大學將破格錄取偏才怪才,是很有先見之明的舉措,這塊試驗田是可以并值得去開墾和耕種的,我們堅信今后必將有豐碩的果實作為回饋。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