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專業(yè)名詞解釋及易混概念比較 2
2023-11-16 18:08:19網絡轉載
【輻合、輻散,上升與下沉】
“輻合”指的是氣流從四周向中心流動,位于低壓中心。
輻合是氣流的集中過程,中心有主動運動趨勢,近地面輻合則氣流上升,高空輻合則氣流下沉。
“輻散”指的是氣流從中心向四周流動,位于高壓中心。
輻散是氣流的發(fā)散過程,中心被動接受氣流補充,近地面輻散則氣流下沉補充,高空輻散則氣流上升補充。
【氣溫、地溫】
氣溫的時間變化: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地面,而地面熱量的多少又取決于地面熱量收支狀況。當?shù)孛娴臒崃渴杖?主要是太陽輻射和大氣逆輻射)大于熱量支出時,地面存儲的熱量增多,地面溫度升高,地面輻射增強,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后,氣溫隨之升高。反之,當?shù)孛鏌崃渴杖胄∮跓崃恐С鰰r,地面儲存的熱量減少,地面溫度下降,地面輻射減弱,氣溫隨之下降。
【氣溫日較差(晝夜溫差)】
氣溫日振幅,是一天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其大小與緯度、季節(jié)、天氣情況及地表性質等有關。
【積溫和無霜期】
積溫——我們知道,溫度是影響農作物生長與發(fā)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數(shù)農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升到10℃以上時才能活躍生長,因此我們把日均溫達到10℃以上的持續(xù)時期視為作物的活躍生長期。把作物生長期內,每天的日平均氣溫累加起來,得到的溫度總和叫做積溫。積溫的多少決定了農作物的生長期的長短,能直接影響作物長勢和生長季節(jié)。根據≥10℃積溫的多少,我國自北向南可以分為五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積溫越來越多,農作物的生長期也是越來越長。
無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間的天數(shù)。無霜期直接影響育苗移栽的時間,決定了播種的時節(jié)。在實際生產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凍,因此應該叫無霜凍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凍(終霜凍)至秋季第一次霜凍(初霜凍)之間的天數(shù)。
【焚風】:焚風現(xiàn)象是由于濕空氣越過山脈時,被迫抬升失去水分(一般形成地形雨),并在山脈背風坡一側下沉時增溫,形成高溫并且干燥的氣流。因而氣團所經之地濕度明顯下降,氣溫也會迅速升高。
常常使果木和農作物干枯,降低產量,使森林和村鎮(zhèn)的火災蔓延并造成損失。焚風在高山地區(qū)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濫;有時能引起雪崩。程度較輕的焚風,能增高當?shù)責崃,可以提早玉米和果樹的成熟期?br />
【降水】:降水是指空氣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現(xiàn)象,它包括兩部分,一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結物,如霜、露、霧和霧淞,又稱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結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稱為垂直降水。但是單純的霜、露、霧和霧淞等,不作降水量處理。在中國,國家氣象局地面觀測規(guī)范規(guī)定,降水量僅指的是垂直降水,水平降水不作為降水量處理,發(fā)生降水不一定有降水量,只有有效降水才有降水量。一天之內50毫米以上降水為暴雨(豪雨),25毫米以上為大雨,10-25毫米為中雨,10毫米以下為小雨,75毫米以上為大暴雨(大豪雨),200毫米以上為特大暴雨。
【降水變率】:表明降水平均變化情況的量。以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數(shù)與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的百分數(shù)。降水變率越大表示降水量不穩(wěn)定,旱澇頻率越高。季風氣候區(qū)降水變率大。
【寒潮與冷鋒】
寒潮——是冬季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人們習慣把寒潮稱為寒流。所謂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氣大規(guī)模地向南侵襲,造成大范圍急劇降溫和偏北大風的天氣過程。它屬于冷鋒天氣系統(tǒng)。寒潮一般多發(fā)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時節(jié)。我國氣象部門規(guī)定:冷空氣侵入造成的降溫,一天內達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氣溫在5℃以下,則稱此冷空氣爆發(fā)過程為一次寒潮過程。
冷鋒——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在冷暖氣團交界處形成大風、降雨、降雪、沙塵暴等天氣現(xiàn)象。
區(qū)別——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氣南下形成的冷鋒都稱為寒潮。
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地表水】:是指陸地表面上動態(tài)水和靜態(tài)水的總稱,亦稱"陸地水",包括各種液態(tài)的和固態(tài)的水體,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冰蓋等。
【地下水】:指賦存于地面以下巖石空隙中的水。在國家標準《水文地質術語》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種形式的重力水。根據地下埋藏條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三大類。
上層滯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滲的大氣降水停留在淺層的巖石裂縫或沉積層中所形成的蓄水體。
潛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個穩(wěn)定隔水層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見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潛水。當?shù)叵滤鞒龅孛鏁r就形成泉。
承壓水(自流水)是埋藏較深的、賦存于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地下水。這種地下水往往具有較大的水壓力,特別是當上下兩個隔水層呈傾斜狀時,隔層中的水體要承受更大的水壓力。當井或鉆孔穿過上層頂板時,強大的壓力就會使水體噴涌而出,形成自流水。
【冰川融水與冰雪融水】:
冰川融水——指冰川由于氣溫升高,融化成水補給河流,該補給一般比較穩(wěn)定,補給量在夏季達到最大。冰雪融水——指季節(jié)性的積雪由于氣溫升高,融化成水補給河流,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雪量不大,很快就能融完,因此該補給的最大量往往在春季。
【徑流】:徑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或者在澆地的時候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動的水流。按流動方式可分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
【徑流量】:習慣上也表示一定時段內通過河流某一斷面的水量,即徑流量。
【水汽輸送】:指的是大氣中水分因擴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運移,或由低空輸送到高空的過程。水汽輸送分為水平輸送和垂直輸送兩種,前者主要把海洋上的水汽帶到陸地,是水汽輸送的主要形式。后者由空氣的上升運動,把低層的水汽輸送到高空,是成云致雨的重要原因。大氣中的水汽雖然只占地球總水量的極小部分,但由于空氣的流動性很大和大氣同地球表面的水分交換率極高,使水汽輸送成為全球水文循環(huán)中最活躍的一環(huán)。
【水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過吸收太陽的能量,改變狀態(tài)到地球上另外一個地方。
【水平衡】水量平衡是說,在一個足夠長的時期里,全球范圍的總蒸發(fā)量等于總降水量。與世界大陸相比,中國年降水量偏低,但年徑流系數(shù)均高,這是中國多山地形和季風氣候影響所致。中國內陸區(qū)域的降水和蒸發(fā)均比世界內陸區(qū)域的平均值低,其原因是中國內陸流域地處歐亞大陸的腹地,遠離海洋之故。
中國水量平衡要素組成的重要界線,是1200毫米年等降水量。年降水量大于1200毫米的地區(qū),徑流量大于蒸散發(fā)量;反之,蒸散發(fā)量大于徑流量,中國除東南部分地區(qū)外,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是蒸散發(fā)量大于徑流量。越向西北差異越大。水量平衡要素的相互關系還表明在徑流量大于蒸發(fā)量的地區(qū),徑流與降水的相關性很高,蒸散發(fā)對水量平衡的組成影響甚小。在徑流量小于蒸發(fā)量的地區(qū),蒸散發(fā)量則依降水而變化。這些規(guī)律可作為年徑流建立模型的依據。另外,中國平原區(qū)的水量平衡均為徑流量小于蒸發(fā)量,說明水循環(huán)過程以垂直方向的水量交換為主。
【水資源、水能資源、水利資源、水力資源】:
水資源——從廣義來說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數(shù)量最大的資源。水覆蓋著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總量達15億立方千米,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等。狹義的水資源則是能被人類直接利用的陸地上的淡水。
水能資源——廣義的水能資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資源;狹義的水能資源指河流的水能資源。
水利資源——泛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制的應用于灌溉、給水、發(fā)電、航運、養(yǎng)殖等方面的用水,是從綜合效益的角度上說的。
水力資源——屬于水利資源的范疇,是指天然河流、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是從發(fā)電的角度上說的。
【汛期】:汛期是指在一年中因季節(jié)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有規(guī)律地顯著上漲時期。流域內降雨或融冰化雪都可以引起河水顯著上漲。春季,氣候轉暖,流域上的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河冰解凍或春雨,引起河水上漲,稱春汛。中國北方,冬春季節(jié)河中水流受冰凌阻礙而引起的明顯漲水現(xiàn)象稱為凌汛。夏季,流域上的暴雨或高山冰川和積雪融化,使河水急劇上漲,稱夏汛。人們習慣把發(fā)生在夏季三伏前后的汛期稱為伏汛。秋季,由于暴雨,河水發(fā)生急劇上漲,稱秋汛。
中國各地汛期開始時間隨雨帶的變化自南向北逐步推遲,而汛期的長度則自南向北逐漸縮短;珠江、錢塘江、甌江和黃河、漢水、嘉陵江等有明顯的雙汛期,前者分前汛期和后汛期,后者分伏汛期和秋汛期;7~8月是全國大洪水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時間。
【結冰期】:河流、湖泊等水體從結冰開始到結束的過程稱為結冰期。結冰期不是以整條河流或湖泊完全封凍為結冰開始,而是自其形成結冰形態(tài)為臨界判斷。
結冰地域:中國自秦嶺--淮河一線為分界,北方大多數(shù)河流都有結冰期,最北以黑龍江流域的結冰期最為長。
結冰時間:結冰期有長有短,溫度回升快的地區(qū)相對來說結冰期短。高海拔的山峰形成的冰川為終年不化,極地的大冰蓋也為終年結冰。
【凌汛】:凌汛,由于下段河道結冰或冰凌積成的冰壩阻塞河道,使河道不暢而引起河水上漲的現(xiàn)象。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開河期都有可能發(fā)生凌汛。中國北方的大河,如黃河、黑龍江、松花江,容易發(fā)生凌汛。產生凌汛的自然條件取決于河流所處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態(tài)。在高寒地區(qū),河流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并且河道形態(tài)呈上寬下窄,河道彎曲回環(huán)的地方出現(xiàn)嚴重凌汛的機遇較多。這是因為河流封凍時下段早于上段,解凍時上段早于下段。而且冰蓋厚度下段厚上段薄。當河道下段出現(xiàn)冰凌以后,阻攔了一部分上游來水,增加了河槽蓄水量,當融冰開河時,這部分槽蓄水急劇釋放出來,出現(xiàn)凌峰向下傳遞,沿程冰水越聚越多,冰峰節(jié)節(jié)增大。當上游的冰水向下游傳播時,遇上較窄河段或河道轉彎的地方卡冰形成冰壩,使上游水位增高。凌汛嚴重于否,取決于河道冰凌對水位影響的程度,通常只有在河道中出現(xiàn)嚴重的冰或冰壩后,才會引起水位驟漲,造成嚴重的凌洪。
【洋流】: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穩(wěn)定地沿一定方向做大規(guī)模的運動。洋流是地球表面熱環(huán)境的主要調節(jié)者,巨大的洋流系統(tǒng)促進了地球高低緯度地區(qū)的能量交換。洋流與所經流經區(qū)域之間,也通過能力交換改變其環(huán)境特征。洋流按成因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
【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
風海流:受盛行風的影響,海水形成長期的、大規(guī)模的定向運動。例如北太平洋暖流(受西風帶影響形成)、西風漂流(受西風帶影響形成)、千島寒流(受極地東風帶影響形成)等。
密度流:相鄰海區(qū)由于海水密度不同,表層海水由密度小的海區(qū)流向海水密度大的海區(qū),例如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的表層洋流、紅海與地中海、紅海與印度洋之間的洋流。
補償流:受盛行風等因素的影響形成洋流,使出發(fā)海區(qū)海水流走,海面降低,附近的海水流來補充,形成補償流。例如秘魯寒流、加利福尼亞寒流、加納利寒流、索馬里寒流等。
【潮汐】:潮汐現(xiàn)象是沿海地區(qū)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習慣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漲落稱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為潮流。我們的祖先為了表示生潮的時刻,把發(fā)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發(fā)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這是潮汐的名稱的由來。
【風暴潮】:風暴潮(StormTide)是一種災害性的自然現(xiàn)象。由于劇烈的大氣擾動,如強風和氣壓驟變(通常指臺風和溫帶氣旋等災害性天氣系統(tǒng))導致海水異常升降,同時和天文潮(通常指潮汐)疊加時的情況,如果這種疊加恰好是強烈的低氣壓風暴涌浪形成的高涌浪與天文高潮疊加則會形成更強的破壞力。又可稱"風暴增水"、"風暴海嘯"、"氣象海嘯"或"風潮"。
【向岸風、離岸風】
沿岸地區(qū),由海洋(水域)吹向陸地的風稱之為向岸風;由陸地吹向海洋(水域)的風稱之為離岸風。
低緯度為信風帶,大陸東岸為向岸風,大陸西岸為離岸風。
中緯度為西風帶,大陸西岸為向岸風,大陸東岸為離岸風。
【上升流】:通常發(fā)生在沿岸地區(qū),是一種垂直向上逆向運動的洋流。由于受風力吹送,將表層海水推離海岸,致使海面略有下降,為達到水壓的均衡,深層海水就在這里補償上升,形成上升流。
【臺風與颶風】:均是熱帶氣旋中最強的一級。因所處海域不同而名稱各異。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稱為臺風,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稱為颶風。
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
地質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tài)、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fā)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殼運動——主要是指地球內部動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種地殼運動和變化,是內力作用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主要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
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石(或巖層)的變形和錯位,它包括兩種最主要的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
構造地貌——是地質構造在地表的形態(tài)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嶺、向斜成谷、斷崖、塊狀山地等。
【地質作用】:由自然動力引起使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tài)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力是能的表現(xiàn),按照能的來源不同,地質作用可分為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
【內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促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物質成分、構造、表面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各種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來自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和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內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等。內力作用的結果,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又叫外營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陽能的影響所產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風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種外力(風化、流水、冰川、風、波浪等)對地表隆起部分逐漸蝕低的作用,統(tǒng)稱為剝蝕作用;把流水對陸地的破壞作用,叫做侵蝕作用。外力作用總的來說是不斷地起著破壞和夷平那些由內力作用而產生的隆起部分,同時把這些破壞了的碎屑物質搬運、堆積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層理構造】:層理是沉積巖在形成過程中,由于沉積環(huán)境的改變,所引起的沉積物質的成分、顆粒大小、形狀或顏色沿垂直方向發(fā)生變化而顯示出的成層現(xiàn)象。
【固結成巖】:地質學專業(yè)術語,地質作用中外力作用的一種。巖石的風化侵蝕物質經過搬運、沉積形成松散的沉積物,經過一定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化學的作用,進而使沉積物固結變硬。
【變質作用】:變質作用是指先已存在的巖石受物理條件和化學條件變化的影響,改變其結構、構造和礦物成分,成為一種新的巖石的轉變過程。
【風化作用與風力侵蝕】:
風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風、溫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巖石崩解破碎的過程。
風力侵蝕——是指降水少的地區(qū),大風強,作用于地表將地表物質搬運的過程。
區(qū)別——風力侵蝕一定有風的作用,風化作用不一定有風的作用。
【流水侵蝕作用與水的溶蝕作用】:
流水侵蝕——是物理侵蝕,可分為風化、溶解、磨蝕、浪蝕、腐蝕和搬運作用。被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
流水溶蝕——是化學侵蝕,是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對石灰?guī)r等產生的溶解侵蝕作用。主要形成喀斯特地貌,例如我國西南地區(qū)的石林、溶洞等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