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教授葛劍雄:不贊同把高考當改革突破口
2016-03-04 14:24:07京華時報
葛劍雄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每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xié)委員、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都因言語犀利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人物。
昨天,他接受京華時報記者專訪,對“十三五”規(guī)劃、高考改革、高校反腐、學區(qū)房等熱點的教育話題發(fā)表看法。談及高校成腐敗重災區(qū)的說法時,他直言不諱:“高校絕對不是腐敗的重災區(qū),這種沒有數據依據、沒有比較的說法是不負責任的。”
□人物
見到葛劍雄委員,是上午8點55分,在北京會議中心的電梯里,距離他下一場采訪還有5分鐘。雖然已經70歲,但葛劍雄走路依然很快,一邊走一邊思路清晰地向記者說明之后的采訪安排和自己的“苦衷”。
每年“兩會”,葛劍雄都是重要的話題人物,也會被許多媒體奉為座上賓,雖然連軸轉,然而他并不覺得累,因為在他看來,“說話也是政協(xié)委員履職的方式”。
在大約1個小時的專訪中,他不停地接聽媒體記者打來的預約電話,并告知為了不影響自己履職,除了之前已經約定的采訪,自己不再額外接受采訪了。
2008年成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8年來的參政議政經歷,讓葛劍雄感觸很深。他告訴記者,這些年,大家對于政協(xié)委員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以前有些委員不愿意發(fā)言,就有人提意見。在他看來,這些年來,政協(xié)會議也更加務實,比如今年就提出不要比誰的提案多,誰是“提案大王”,要更講究實效。
不過,作為一個敢說、能說的政協(xié)委員,葛劍雄也表示“說話確實是履職的方式”,但和“妄議”之間是有區(qū)別的,“妄議”需要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特定的人物,并非對準所有人。
雖然采訪時間不長,但能感覺到,葛劍雄對政協(xié)履職的認真態(tài)度。他不斷地向記者強調,“我是教育界別的,主要的提案建議都是跟教育相關的,也是希望我們的教育能夠更加均衡,真正服務民生需求。”
□對話
>>談高考改革
不贊同把高考當教育改革突破口
從教育部公布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方案起,您就一直表示對于高考改革方案不滿意,至今仍是這樣的態(tài)度嗎?
葛劍雄:對,現(xiàn)在我仍然不滿意。我始終不贊同把高考改革作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把全部精力放在高考改革上,這說明我們的觀念還沒有扭過來。教育應該做好合理分流,在高考前分流,高考后也更應該愉快地分流,這個做好了,高考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現(xiàn)在的高考改革是怎么改的?外語可以考兩次。初衷是好的,但是在高考巨大的壓力下,沒有人會只考一次,都想拿最高的一次分數,所以這等于增加了學生的負擔。綜合素質評價也不是不好,問題是在社會誠信缺失的情況下怎么評?評價指標怎么量化?根本實現(xiàn)不了。比如品德、服務社區(qū)等,都很難去量化比較。
我自己做過中學老師,所以我知道,在寫評語的時候,是不可以寫壞話的。比如我寫了希望你今后注意加強集體觀念,別人就會認為這個人自私自利,所以后來這些寄希望的話也不敢寫了,F(xiàn)在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錄取參考,老師如果敢寫不好的話,家長說不定會去跟老師拼命。有的學校寫評語形容詞多,有些形容詞少,大學該怎么參考?難道只有“大公無私”的學生才能有大學入學資格嗎?